咖餐要變天!咖啡+餐飲究竟能否撐起咖啡在中國市場的頂梁柱?專欄

餐飲界 / 筷玩思維 / 2018-04-13 11:11:00
咖餐,這個十多年前還十分新鮮的概念,到如今已經不能再讓人側目。

咖餐,這個十多年前還十分新鮮的概念,到如今已經不能再讓人側目。

當年,國人對咖啡的接受度還十分有限,上島咖啡等連鎖品牌開始多元化發(fā)展,加入了簡餐的經營內容,咖啡西餐廳一度打破了中國人關于咖啡廳的固有印象——這里不只是小資青年們花幾十元錢喝一杯苦澀味道飲料的小門店,而是有著寬敞空間、能喝以咖啡為主的各種飲料,還能吃一頓不錯餐食的消費場所。

不過這時還沒有“咖餐”這個名詞,但咖啡店可以吃飯這個事兒已經在年輕人中傳開并喜聞樂見。隨著一些品牌敏銳抓住消費動向,提出“咖餐”概念,并不斷在媒體曝光后,一個新興業(yè)態(tài)終于誕生了。

經過十幾年的發(fā)展,有些咖餐連鎖已經在本地、本省甚至全國開出分店,號稱“咖餐首創(chuàng)者”并集合了一眾明星投資人的咖啡之翼甚至還登陸了新三板,成為“中國咖啡輕餐行業(yè)第一股”。

但去年年中,咖啡之翼的財報就顯示出虧損,而同時,上島咖啡這樣的老字輩和咖啡陪你這樣的韓國外來戶,同樣經營咖餐,卻都在喧囂一時之后慘淡收場。

是咖餐不行了?

恐怕非也,星巴克在去年就宣布要加大餐食的供應,放下身段擁抱餐食業(yè)態(tài)。

咖餐的變革,也許就發(fā)生在這一起一落的倏忽間。

大型多產品線門店的魔咒:小品類卻要做成大店,免不了陷入兩難

在筷玩思維看來,不論咖啡店還是咖啡館,咖啡這種類型的門店,幾百年來都是以精致小店的形式呈現的。因為咖啡本身從豆子到飲料,經歷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加工制作過程。

即使像星巴克這樣的調制咖啡專門店,大店也大多在200平米左右。而國內咖啡店的面積則顯示出了一種無畏,在一些知名品牌的帶動下,大店模式層出不窮。

在九十年代末,早于星巴克、Costa進入大陸市場的上島咖啡,就是典型。由于缺少同行業(yè)競爭者,上島咖啡在大陸市場一家獨大,成為當時商務人士和城市小資們首選的咖啡館。

上島咖啡獲得最好時機,毫不猶豫地拓張大型店面,動輒四五百平的空間甚至是兩層樓的空間。

后來,為了滿足一部分顧客不想在飯點兒離開咖啡店去找餐廳吃飯的需求,同時為了提升客單價,上島也率先加入西式簡餐。

這本是一種順應消費需求的嘗試,但后來餐食從簡到繁,這里不再是之前情調和商務感的標桿,而是成了“大雜燴”——對于來這里就是為了享受“安靜”、“格調”的核心消費者來說,顯然是很難接受的。

上島咖啡的衰落原因是其幾乎零管理的加盟體系、八個大股東自立山頭,但追根溯源,事實上的“咖餐”模式導致的大而雜的業(yè)態(tài),應對更加小巧店型的星巴克、食物更精簡的漫咖啡等競爭者不再具備優(yōu)勢,則是走向虧損以致關店的根本原因。

而相似的歷程也在已經退出市場的咖啡陪你、盈利走向疲弱的咖啡之翼這樣的大型咖啡連鎖品牌發(fā)展中顯現。

特別是咖啡之翼,最明確地把“咖餐”的概念變?yōu)槠放泼ⅰ皩W⒖Р?*年”——占據了咖餐第一的認知,就自然要名副其實,在餐食上濃墨重彩。

除提供咖啡、果汁和甜點類的產品外,咖啡之翼還加入了意面、披薩類甚至西式牛排、中式炒菜、鹵肉飯、牛肉飯、炒飯等眾多米飯類產品,后來甚至打出了“無國界創(chuàng)意美食”的菜單——這種缺乏產品定位、對供應鏈和出品要求都很高的“大融合”模式,不由讓人對業(yè)態(tài)的承受力捏把汗。

這種擴大輔助產品線的復合式經營,對于首要的咖啡業(yè)態(tài)無疑是有巨大壓力的,咖餐首先是咖,餐的比重過大,多少會給咖啡出品帶來拖累,而咖啡本來就是企業(yè)還在摸索階段的產品線,要打磨好這條線已經實屬不易,看看星巴克幾十年的發(fā)展就知道。

那么咖啡不好喝,餐品豐富的價值就沒有那么大了,顧客完全可以選擇更專業(yè)、專注的餐廳。

何況,與傳統(tǒng)餐廳的簡餐、套餐相比,“咖餐”餐廳的食物價格相對偏高。一份全素的套餐基礎價格都在30元以上,西式簡餐套餐大多標價70元至100元,甚至超過專業(yè)正餐餐廳的人均消費。在這種情況下,享用“咖餐”大多數是偶爾為之的行為,忠實的消費人群數量難以規(guī)?;?。

打破加盟模式困境:即使是優(yōu)質品牌,也沒有想象的那樣好做

餐飲加盟,一直以來都是餐飲業(yè)的一把雙面利刃。

品牌底蘊深,管控能力強,以加盟模式擴張無疑是一種快速占領市場的方式,而任意耗費品牌力,放任加盟商自己亂搞,對品牌方則是致命的。

咖餐也不例外,外界看來,上島咖啡正是在不斷接受加盟的同時,內部四分五裂,區(qū)域股東各自占山為王、開發(fā)子品牌,大量消耗品牌勢能卻沒有精力再去管控加盟商,而最終走向經營體系徹底崩塌的“大敗局”。

原本有希望成為“中國星巴克”的上島咖啡,從全國上千家店到忽然間“集體消失”,相信是很多家咖啡連鎖加盟商們的夢魘。

而類似情況并沒有停止。韓國品牌“咖啡陪你”的加盟商,更是經歷了“受托創(chuàng)業(yè)特許”的加盟模式洗禮——加盟者與咖啡陪你公司以49%對51%的股份出資合作開店,加盟者將門店全權委托給咖啡陪你公司管理,自己坐享分紅美夢,卻被虛高的各項成本費用、故意隱藏的運營財務數據、拖欠供應商貨款導致的產品品質下降的事實掌摑……最終無奈接受虧損停業(yè)、投資失敗的慘痛教訓。

咖啡之翼也是以加盟為主的品牌。根據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,咖啡之翼在2014年到2016年7月期間,加盟商凈增加106家。這個時段,也是創(chuàng)始人尹峰在湖南衛(wèi)視招聘節(jié)目《非你莫屬》上曝光最多、人氣和品牌形象都飆升的時間。同時,知名節(jié)目主持人、BOSS團明星成員成為股東,可以說,勢頭并不比咖啡陪你的韓流明星人氣弱。

但仍免不了遇到問題。根據公開資料,2016年1-7月,咖啡之翼旗下最大的一家直營店翼水岸單位面積營業(yè)收入0.18萬,當期虧損超過60萬;咖啡之翼16家直營店中有12家虧損,所有直營店合計虧損686萬。

咖啡之翼的直營店是大店型,品牌加盟授權也是商務大店,加盟費用高昂,加盟商虧損也影響了后續(xù)潛在意向加盟者的積極性。上新三板不但沒能提振品牌,成為公眾公司后財務公開,近十年來出現首次虧損500余萬元,更是引發(fā)企業(yè)內外的震動。

不過,筷玩思維注意到,如今咖啡之翼的加盟方向已經轉為較中小型、輕奢店型,新加盟模式“小小翼”等,這正是對大店型的現實反思的結果;加碼新零售領域的智能咖啡機,則是一次主動的經營方向調整。

而通過再次連接各地咖啡之翼加盟商來擔當“城市合伙人”推廣智能咖啡機,則又是一次對咖啡之翼“輕加盟”盈利模式的拷問。有著實體經營經驗對于移動咖啡販賣有不小助力,不過,線上運營管理和機器維護能力都是一份有難度的考卷。

新式咖餐模式崛起:咖啡+輕食+國際空間+標準化管理  

即使經歷了種種困境和敗局,咖+餐模式本身并沒有問題??Р蛷淖畛醯男迈r事物,已經成為許多咖啡館的常規(guī)經營模式,簡餐和小吃都在咖啡館菜單上牢牢占據了一個固定區(qū)域,某個驚心搭配的餐品甚至成為留住老顧客的亮點。

所以,有問題的是后面的“餐”太長太大拖累前面的“咖”,以及“餐”的形式跟不上“形勢”。

目前已經有許多咖啡館在“餐”上重新開發(fā)和優(yōu)化,把重點放在了年輕人消費潮流中最新鮮的品類上,比如,輕食。

不再提“簡餐”的概念,因為這個概念中有不專業(yè)、不夠好吃的內涵,簡單的一餐,雖然符合搭配咖啡產品的原則,但“休閑餐飲”的印象總顯得輕率,何況如今年輕人對吃的營養(yǎng)健康還有顏值越來越在乎了。

輕食不單是餐飲界的新星,也被咖啡店、咖餐廳吸收進自己的體系。這讓咖餐廳的時尚感大大增強了。

輕食重要代表是沙拉??Р蛷d的沙拉原來普遍只選用蔬菜和水果,有咖餐廳就將符合輕食概念的,包括谷物、豆類、塊根類、蛋類、肉類、烘烤面包類的健康沙拉打造成了特色。

隨著沙拉的接受度越來越高、品質門檻不斷提升,這家咖餐廳不斷增加沙拉種類和配料,牛油果、芝士碎、培根、黍米、橄欖、香料、香草等高級材料搭配成口感豐富的沙拉輕食,成為咖餐廳吸引年輕人重復消費的明星產品。

因為輕食做得成功,這家咖餐廳甚至還推出了輕食外賣,專門以副牌的形式借助外賣平臺收獲咖餐廳門店之外的經營增量。

咖餐的大店模式逐漸走向勢微,但整個市場的蛋糕反倒越來越大。

原因就在于:更多經營者已經不再囿于以往知名品牌對咖餐的定義,積極拓寬咖餐內涵,打造差異化的產品和經營業(yè)態(tài)。

有業(yè)內人士指出,傳統(tǒng)的咖餐廳店大、空間幽暗,大多設置包廂,給人厚重感和私密感,而現在受年輕人喜愛的咖餐廳,則更看重社交空間的打造。

另外,不單靠情懷和品牌故事,而更靠標準化管理來切切實實地盈利,新咖餐品牌率先把務實放在了首位。

如新晉咖餐品牌Bunny  Drop,就在北京、成都、沈陽、青島、上海等城市以開放加盟的形式進行市場開拓,為了使全部門店達到盈利目標,其對全國的直營店與咖啡加盟店實行了標準化管理。

Bunny  Drop在“餐”的比例高達60%,在城市森林工廠風的韓式空間設計中融入了精品咖啡、手工甜品、意式鄉(xiāng)村美食等三大產品模塊,模式還是比較重的。在其經營者看來,咖+餐的復合模式主要在于體驗感,選定復合模式后,咖啡廳成功的關鍵也就交給了運營的系統(tǒng)化和細節(jié)性,所以在標準化管理方面的培訓和管控對于咖餐廳能否盈利十分重要。

如果能憑借標準化管理保證餐品的出品,讓精心打造的產品始終不掉鏈子,這才是咖餐品牌能夠持續(xù)良性經營的關鍵。

結語

無論如何,咖啡館復合經營模式已經成為咖啡在中國這個沒有消費傳統(tǒng)的市場立足的根本。因此,咖餐不會因為大品牌的隕落而消亡,而是會加速這個業(yè)態(tài)找到發(fā)展路徑。

當然,能活下來的都是在品牌、產品、選址、空間設計、可復制性等等層面經過精心打磨和創(chuàng)新的。其中,解決了精簡店型、把控加盟管理、打造差異化產品這幾個要點,則是當下咖餐立足市場、發(fā)展制勝的著力點。

本文來源:筷玩思維,由餐飲界(微信ID:canyinj)整編報道,轉載請注明來源!

1.餐飲界遵循行業(yè)規(guī)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2.餐飲界的原創(chuàng)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餐飲界",不尊重原創(chuàng)的行為餐飲界或將追究責任;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餐飲界編輯修改或補充。


媒體官方合作